首页 > 科尔资讯 > 媒体关注

中国纺织民企在美国的“逆袭”

2015-09-20

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 2015年09月19日 07:43   

      

QQ图片20150928090647.png

      随着中美之间迅速缩小的制造业成本差距,不少中国企业纷纷选择在美国投资建厂。在缩减成本、扩大海外销售渠道的同时,中国企业的到来也为美国一些行业的复兴提供了帮助。今年2月,一家中国民营纺织厂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正式投产,而这家中国企业的到来,也带动了当地纺织品产业链的发展。

  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国营纺织工人,倪美娟的大半生都在棉纱车间度过,她现在的主要工作,是向年轻的美国工人演示,如何理顺,由纺纱机齿轮传送出来的一缕缕棉线。

   同样在纺织厂度过了大半生的玛丽,从没想到有一天会失业,她现在和倪美娟同在一个车间,负责培训新来的纺纱工人。

   这是第一家由中国人在美国建造的纺纱厂,总投资额近14亿人民币,于今年2月正式投产。2.14万平米的车间内,昼夜不停工的28条生产线,将来自美国本土的棉花,每天处理成约60吨纱线,再运到位于300多公里外的港口,销往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。

  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统计,中国制造业工资在过去十年间增加了2倍,同时期美国制造业工资增长不到30%,尽管绝对人工成本依然高于中国,但低廉的能源,原料价格以及税收优惠补贴,已经将整体生产成本逐渐拉近。

   2007年,在科尔美国公司所属的兰卡斯特郡,美国纺织业巨头斯普林实业公司,在经营了120年之后,关闭了最后一家工厂,将机器出售给巴西的一家公司,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鼎盛时期,这里曾经雇佣过一万一千多名纺织工人,这也正是整个美国南方纺织业变迁的一个缩影。

   前来投资设厂的,并非只有科尔集团。来自中国,巴西,印度等多家,包括纺织在内的制造业企业,过去几年间,纷纷在美国南部各州落地投产。这些由外国人投资的工厂,已成为不少当地居民寻找就业的重要出路。

   然而对于招聘的中国雇主而言,能否留住工人,才是让他们真正感到头疼的事情。因为车间流动量很大,需要每天招工,才能保证有人上岗。

   来自科尔集团杭州总部的,约20名中方人员,是目前科尔美国工厂,领导层的中坚力量,他们中大部分人暂时只能靠翻译来传达指令,对于工厂运转而言,眼下更大的挑战,来自语言和文化的障碍。

   已经投产超过半年的科尔美国公司,在日常的挑战中不断摸索,也看到了未来的一线曙光。他们所生产的纱线因为质量上乘且价格实惠,引起了一家美国本土牛仔布厂商的合作兴趣,这也许将意味着,在制造业产能过剩的今天,“中国制造”继续生长的另一种可能。

   根据科尔集团的蓝图,到2020年,还将有3间厂房陆续落成,总占地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,而同样是到2020年,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1000到4000亿美元,创造20到40万个就业机会。


新闻视频链接:http://news.cntv.cn/2015/09/19/VIDE1442625723505200.shtml


上一篇:美工商界对习近平主席访美充满期待 下一篇:棉价倒挂把中国纺企逼到美国 返回列表